找到相关内容2043篇,用时3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无着学说

    ,即阿黎耶识,就是指于一切不净品  诸法熏习习气而其种子摄藏执持地方﹔但是在执持不  失之点上,是一切种子识,为一切不净品法生起之因,故在  这方面名为此识因相﹔又从熏习习气点上说,一切不...而起种种  品类,说为分别自性缘生;从十二因缘起善道或恶道,有  种种差别;说为爱非爱缘生,因阿黎耶识活动而六识生  起,一切生处,说为受用缘生。此中虽有二种缘生,实际,  不是决定相异  ...

    昙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571214.html
  •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

    所有现象界一切事物,包括人为与自然,都无法离却一心而。真可言:  殊不知离吾心则天失其高明,而地失其薄厚矣。若然者,日之明,月之圆,灯之光,皆吾心之彩也。(《全集》,卷十,〈法语〉,页八0九。)  真可以现象界所有事物,皆为一心所变现观点,是相当典型唯心理论。然而,这是就心主观意义而言;若就客观意义而言,心与万物之间关系则是:  一心不,万法无咎,人物交辏,本来廓如也。(《全集》,卷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771325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法无所依、信一切法不可量、信一切法无有上、信一切法难超越、信一切法无),可见,信念是佛教入道之要径,在佛门中,凡是退转或破戒者,无不是由于信仰崩溃这个症结所致。若果真正信仰佛教的人,则必然会行&...ldquo;道”之本体)上,儒者曰“未知,焉知死”,显然在哲理上缺少一种深邃思辩性;道家(主要指老庄)在这方面显然要比儒家深刻得多,但他们在提出“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
  • 衍空法师:佛法、生命与教育 ——“缘起生命教育”与“生命定向”增进计划

    起出现。例如,苹果一定是由苹果种子 ——“因”, 及泥土、水分、空气、阳光、时间等等 —— “助缘”和合而起。没有苹果种子,就 不可能有苹果,而苹果种子亦只能引生苹果出现...解释事物出现法则,亦同样是解说“人”和“众生”起和运 作法则。“心”,犹如种子,就是断定我们未来因,而身体和世上万物,都是我们出现 助缘。若“心”清净祥和,果报亦安乐自在...

    衍 空 (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教学顾问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0573295.html
  • 惟俨法师:慈悲心与空观

      慈悲是大乘佛教根本,《般若经》处处说到“大悲为上首”,强调慈悲在佛法中重要性。释尊因观世间苦难而内心深切悲痛,引发求道与解脱世间愿望;佛陀成道后,即踏遍恒河...便。”“一切智智”是以正觉为本究竟圆满佛德,“一切智智心”即是对无上菩提起信愿,从而发心求证无上菩提,即是菩提愿;“无所得”是不执著一切相般若慧,即是“性空慧”;“大悲”是自利利他之心,这是...

    惟 俨 ( 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、莲山双林寺住持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273331.html
  • 别轻视烦恼你将会被取笑

    亲戚、朋党,甚至远亲。你想知道  的话,请看以下例子,它是否曾经在你心中起:  “这是什么时候了,电灯还亮著!”  “他行为真令人讨厌。”  “他不应该作出这种事出来。”  “我可以做得更快。...很清醒?你也须  要注意你心态;当你禅修时,不要期望些什么,或者  希望有什么事发。它结果将会是让你感到疲惫不堪。  所以你必须知道你是否感觉到紧张,或者轻松,你  必须整天,重复检查自己。...

    西亚多 乌 德加尼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873497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

    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。云何依他起自性?谓从众缘所自性。云何圆成实自性?谓诸法真如。”[4]《瑜伽》三自性思想,与其“假说自性”和“离言自性”有一定关系,遍计所执自性就是假说自性,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...万有分成五类(即五法),还是分成三类(即三自性),只是外在地把诸法组织归类,并没能有效地解决诸法如何内在统一问题,这说明法相说有一定理论局限。随着八识说演化,《摄大乘论》已初步证成万法唯识。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273506.html
  • “万世立量之通轨”还是“一时之用”?

    [18]唯识学也承认,识起要有根和境二类条件。小乘关于通过眼根能认识颜色等说法,在唯识学看来,不免有精神作用依赖物质结构嫌疑,由此可能引申出如下结论:没有物质结构眼根,就没有精神作用眼识。  唯识学认为,眼根不能认识颜色等现象,或者说眼根不能形成眼识。眼识是由自己种子,而眼根与颜色等境只是形成眼识必不可少条件。以种子为因,以根和境为缘,三者和合才形成眼识。眼识最终形成又与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4173790.html
  •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: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

    学派哲学,作为佛教哲学当代表达,京都学派哲学对于生死问题了解得很深入。生死是一种二律背反(Antinomy),人生会遭遇到许多二律背反,如理性与非理性、法性与无明等等,但是京都学派体认到和死是不能分开,有生就有死,必须同时超越和死,超越背反而达到绝对领域,才能彻底解决生死问题,这就是佛教讲般若空性智慧,就是京都学派讲绝对无。是自我,死是自我死,所以要无我才能超脱生死,这是我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973952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实践

    无我,起正见,如此对于各种境界不生喜、贪,在不断修习  下,将烦恼从根拔除,而得到心解脱。因此,禅修者观察重  点,是往内观察身心实相,要如实地观察其当下无常、生灭  性质,并且看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内处,都是没  有来去,都是不实而,虽有业报而无作者,身心五蕴或六内  处只是前后剎那地变化而已,此中并没有固定「我」存在着  ,释尊说︰ 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?诸比丘!眼生时无有来处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